人类伟大的时刻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历史传记文集,描写了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关键时刻。德文原书名《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意为“人类伟大的时刻”。英文一般翻译为“Decisive Moments in History”(历史决定性的时刻)。
原书成书于1927年,当时只有五篇故事,在后来的几版中扩充到14篇。中文版有多个译本,我看过三个版本,分别是安徽文艺出版社(10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4篇)和上海译文出版社(14篇),综合比较下来,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本最好,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本翻译语言我很不喜欢。这14则故事分别是:
一、人类(欧洲人)第一次看到太平洋。巴尔沃亚作为一个野心家和被政府通缉的强盗,却具有过人的胆识和探险意识,在南美大地烧杀掠夺,为了黄金一直探索到太平洋。但因为利益冲突最后仍被送上了断头台。
二、拜占庭的陷落。奥斯曼土耳其大军包围拜占庭,拜占庭在请求罗马教廷资源而不得的情况下,这座千年古城坚守住了一次次苏丹大军的攻击。但苏丹默罕默德也非等闲之辈,多次利用奇计。在决定性总攻时,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门洞开,导致拜占庭陷落。代表基督教文明成就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十字架倒下,被改造成了清真寺。伊斯兰文化开始在欧洲蔓延。
三、亨德尔的复活。亨德尔是英国著名的歌剧家,为日益衰落的歌剧而抑郁暴怒,直至半身瘫痪。但他凭着对歌剧的热爱和顽强的生命力,终于恢复健康。但歌剧的衰落则在精神上又一次击垮了他,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迸发的灵感与内心涌动的力量下连续创作三周,写出《弥赛亚》这不朽的歌剧。音乐从肉体和精神上拯救了亨德尔。
四、马赛曲的诞生。一个不知名的作曲家鲁热在一天晚上,因市长要求写篇曲子给莱茵军作为行进曲。没想到传到马赛一夜成名,并迅速成为全国的革命战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革命序曲的作者鲁热差点因为反革命罪被罗伯斯庇尔政权送上断头台。
五、滑铁卢的一分钟。因为格鲁西将军在滑铁卢战争爆发时做一分钟的思考,错误的判断了形势,导致拿破仑军队惨败。法国军队再次被联军扼杀,拿破仑也失去了再一次统一欧洲的机会。如果那一分钟的决定是敢去增援拿破仑的话,如果是其他将军带领骑兵队的话,历史是否将因此而改写?
六、玛丽恩巴德的悲歌。年逾古稀的歌德,突然间像是恢复了十几岁少年时情窦初开,爱上了十九岁的姑娘,在求婚失败后,将亢奋的情感宣泄并倾注到《玛丽恩巴德的悲歌》。进而又完成了他毕生的事业《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
七、黄金的发现。苏特尔到加利福尼亚开垦农场,他甚至买下了整个旧金山。但因为农场中偶然发现的黄金,导致淘金者从四面八方赶来,甚至将他的农场野蛮霸占。他打赢了官司,法院判决旧金山土地归他所有,这也让他成为名义上的世界首富。可是这一判决触怒了霸占了他土地的一万多个农场主,苏特尔被愤怒的暴民袭击,导致三个儿子惨死,自己也身无分文,流落在联邦法院门口控诉,乞讨了二十年直至死亡。
八、生死转折。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年轻时开始创作文学,他的第一部作品《穷人》得到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好评,后者称赞他为「俄罗斯文学的天才」,这既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了荣誉,也对他带来了人生转折。因为抄写别林斯基的文章被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夜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跟其他死刑犯一起被押送刑场,蒙上眼睛,触到了死神的手指。在行刑前的一刻,军官收到赦免文书,改判流放西伯利亚。生死一线间的转变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发生巨变,也让他的后期作品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色彩。
九、横跨大西洋的电缆。美国青年才俊菲尔德,因为怀着一腔热情和冒险精神,要铺设横跨大西洋的电缆,连通美国和欧洲。经历数次失败之后,被人们污蔑辱骂,但他依然坚持理想,最终成功打通了美国和欧洲的信息通道,从此人类战胜了空间和时间。
十、出逃的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是他那个时代俄国的明灯,他在书中为被压迫者发声,但并不赞同暴力革命,他认为「没有一个道德的秩序能通过暴力而强行建立起来,因为每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又制造出暴力。」在农奴制度下的沙皇俄国,革命暗流涌动,革命青年对于托尔斯泰没有能公开支持他们而不满,上门怒斥,认为他应该离开这贵族生活去真正体验贫苦人民的生活。托尔斯泰被革命青年的勇气所震撼,同时他又深受家庭关系的困扰,妻子的无止尽的怀疑让他异常痛苦。终于在一个深夜逃出庄园,来到火车站寄居在站长的简陋居室里。在这里托尔斯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的几个小时,但他终于找到一直未能找到的:内心的安宁。
十一、伟大的悲剧。二十世纪初,人类差不多已经将地球未知领域探寻完,只剩下地球两极。英国的斯科特上校带领着探险队向南极进军,一路过程艰辛困苦,最终达到极点时却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经先于他们到达。这种不能做第一的失败给团队也带来了精神打击,回路比去路危险增加了十倍,最终在路上资源匮乏弹尽粮绝遇难。在最后的时刻,他仍坚持写日记记录,特别是写给他妻子的遗书,让人泪奔。
十二、改变历史的火车。俄国在1917年发生革命时,流亡在瑞士的列宁也收到消息,于是他在思考决定后,与德国协定,坐上铁皮火车经德国开向俄罗斯。从此也开始了一场浩大的十月革命,历史也将拉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十三、西塞罗之死。西塞罗担任过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他曾挫败了喀提林企图推翻共和国的阴谋,而凯撒的独裁让他不得不退隐政治,闭门著书。公元前44年,凯撒遇刺,随之而来的是罗马政坛的混乱和动荡。这一事故让他再也不能坐视无睹,他回到罗马广场,站在凯撒遇刺的地方,为刺客布鲁图斯辩护,他大声疾呼,认为越过独裁者的尸体是通往罗马的自由之路。但西塞罗又是犹豫不决的人,不愿领导罗马来对抗反叛者,这也导致安东尼等人卷土重来。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秘密结盟而分解共和国,西塞罗发表了十四篇《反腓力辞》反对篡位者安东尼,安东尼对他恨之入骨,派人刺杀了西塞罗。安东尼将西塞罗的头颅挂在罗马广场的讲台,从此这代表了民主自由的神圣讲台在今后的几百年里再也没有发出过自由的声音。
十四、人类和平梦想的破灭。一战后,面对欧洲的满目疮痍,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积极游走欧美两大陆,试图建立起一套国际秩序来对抗野蛮纷争。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平等的新秩序,来实现实实在在的和平。1919年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力争要「公正的和平」,即不是对战败国的惩罚,不是把萨尔划给法国,把阜姆港给意大利。但欧洲各国只考虑自己利益,美国人也抨击威尔逊认为他违背了以美国至上的门罗主义;威尔逊在内忧外困中不得不妥协,「公正的和平」被利益交换的「短暂和平」条约所代替。茨威格写道:“在迷雾中的远方,人道主义世界永久的梦之图画又一次破碎了。”。十年过后,纳粹崛起,比一战更残酷的二战降临欧洲。
十四个故事,讲述了十四个历史瞬间。作者所谓的人类伟大的时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文化艺术类。比如亨德尔、歌德、鲁热、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他们在身心痛苦时,将迸发的灵感转换成艺术成就,写出了人类历史上不朽的诗篇。
二、无畏的探险者。抱着对世界未知世界的渴望,对黄金财富的追求,对科技文明的探索;巴尔沃亚、苏特尔、菲尔德、斯科特以无畏的勇气,探索世界,将人类文明又一次推向高峰。而南极探险的斯科特的壮烈事迹更是感人肺腑。
三、历史的抉择。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上,往往是一些细节改变或转折了历史。拜占庭的陷落,滑铁卢的溃败,西塞罗的犹豫,巴黎和会的妥协,十月革命的前序。很难想象这些当事人,在当时判断时如果做出另外的选择,那么历史是不是会改写?历史会不会是另外一种模样?
从小我们学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都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历史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历史是由人民大众创造的,即使不出现拿破仑这样的人物,也会有类似拿破仑的人代替他完成他的历史使命。但我并不能完全认同,我觉得:一,文化艺术方面。这几乎是个人主义的创造。如果没有歌德,那么不会有人写出浮士德,也没有类似歌德的人代替他完成这样的作品。但这些不会影响历史大局。二、科技方面,我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不为特定的人所改变。火车总会发明出来,电力也会被发明出来,只不过如果没有爱迪生、斯蒂文森,可能是时间的早晚罢了。(事实是:像内燃机等同时被人发明出来。)正如人类简史所说的那样,驱动科技的是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而这三者则是在推进历史的进程。 三、重要历史事件的瞬间。在一些重大战役等历史事件中,很多时候决定转折的往往都是一些偶然事件。如果在这些偶然事件上走到另外的岔路上,历史也许会演化出新篇章;比如共产主义是否不是先在俄国出现?苏联会不会诞生等。这还真的很难说。
从本书来看,茨威格可以说是一个满怀理想主义的人文作家,怀着对人类的文明的热爱。他是一个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饱受纳粹迫害,逃往南美,最终因为纳粹的行为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和“他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而感到绝望,与妻子双双自杀,让人感叹。
本文修订历史:
2017-05-04: 阅读安徽文艺出版社版本后写了十篇故事的总结。
2022-6-18: 阅读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本后补充了四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西塞罗、威尔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