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传》对个人的启发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就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前年我读了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对邓小平的生平有了全局的认识,也折服于他为人处世的智慧。作为邓小平的传记,全书23章,但作者仅仅用了前二章描述邓小平从1904年出生到1974年的70年,而绝大部分笔墨都用在了1976年后的经历,因为在此之前的历史,都会围绕着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

虽然此前我已经读过一些毛泽东的文章,看过他的很多故事,但今年还是第一次完整的读完他的传记,也就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传》。在选择传记前,我对比过国内外不同版本《毛泽东传》,最终选择了这本,考虑到它最完整,也相对客观。全书165万字(是《邓小平时代》48万字的三倍多),从1893年出生到1976年去世,共六卷85章,读完花了不少时间,收获也很大。我很想写一篇读书笔记,但考虑到难以写周全,因此改为读《毛泽东传》对个人的启发,这样也避免了对毛泽东评价而可能引起的争论。(就个人而言,比较认同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另外,书中有大量关于政治和军事上的描写,这方面的经验对我们普通人用处可能不大,因此我选择那些对于个人成长有帮助的内容,总结整理如下。

1. 活到老,学到老,从书中找到实践的指导,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

毛泽东酷爱读书是闻名的,而且他会对喜爱的书反复阅读,据说《资治通鉴》读了17遍,不过《毛泽东传》中没有记载。传记中提到,他手不离书,晚年因为眼疾改为身边的人读书给他听,最后的读书时间是在1976年9月8日,也就是在临终前一天,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毛泽东的读书有几个特点。一是读书多。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经济,古今中外,经典的冷门的都有,一生读过多少书,无从考计,但他在各地居所留下藏书统计有1.5万册,哪怕只读了其中的三分之一,那也是五千本。

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他的老师徐特立教的读书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记下来。这种习惯,从他二十岁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开始,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比如在延安时期阅读苏联哲学教科书,就留下了两万多字的批注。

三是有目的性、系统性的读书。毛泽东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解决当下或者未来的问题而读书。在年轻的时候,他在寻找方向,因此阅读了大量哲学和伦理学的书,包括孔、孟、程、朱、陆、王的儒家和理学,以及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等西方哲学,而年轻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伦理学,特别是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在他看来:“伦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在这个时期的读书中,毛泽东将他的主张概括为两点:一个是“精神上的个人主义”,即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二是“现实主义”,即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而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可以说,年轻时候的读书让他明确了人生的方向。

在延安期间,他又开始阅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孙子兵法》、苏联的军事著作等书籍,不仅如此,还组织《战争论》研究小组,据参加小组学习的人回忆:“采取的方式是每周讨论一次,晚上七八点开始,讨论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毛泽东将这些读书学习,结合第一次国共内战十年的军事斗争教训,写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并指出:“战争是有规律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因此,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这个问题。”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又开始大量阅读哲学书籍,主要是苏联哲学教科书,如西洛克夫、爱森堡所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他的目的上总结长征前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主要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造成的军事上的失败。毛泽东将他们总结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1959年庐山会议时,毛泽东给会议准备了14个题目,第一个就是读书,读苏联教科书《政治经济学》。因为“大跃进”的盲目浮夸导致经济受挫,像历来的重要历史时刻一样,毛泽东想要带领大家学习理论,总结经验。不过,庐山会议上突如起来的变化是始料未及的。

毛泽东会通过读书学习理论基础,形成指导实践的想法,而后又会通过实践来修正或充实原来的想法,这样就能创造出经过实践检验的原创理论。毛泽东将这种认识论总结到了《实践论》中,并在文章结束时这样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2. 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的开头第一句话写道:”没有调差,没有发言权“。在他看来: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早在湖南师范学习期间,他就开始实践调查。在暑期带着同学一起游学,身无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长沙及周边县镇,结交社会各类人等,写了许多调查笔记。后来在广东、湖南搞农民运动,他也是积极开展各类农民问题的调查。最著名的是在1930年5月做的寻乌调查,当时毛泽东率红军进驻江西寻乌县城,决定开展调查研究,召集了干部、手工业者、小商店老板等11人,开了十多天的座谈会。而后,毛泽东将此次调查的结果整理成了八万多字的《寻乌调查》,对寻乌县的地理环境、交通、经济、政治、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等,做了全面而详细的考察分析。同一个月,毛泽东还写了一篇文章《调查工作》,也就是《反对本本主义》。

《调查工作》写完后一度遗失。1961年,为了克服“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纠正社会上泛起的“五风”(共产风、命令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毛泽东决定发动全党干部的“大兴调查之风”运动。恰恰在这个时候,散失多年的《调查工作》文章被找到,毛泽东很高兴,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并公开印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也作为该文开头第一句话而广为流传。

在写完《调查工作》的后一年,他在一次通告中又对这句话做了补充:“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第二句同样重要。可以说,建国前的历次军事或政治的胜利与做了正确的调查有很大关系。而建国后,毛泽东依然遵循调查的重要性,不仅听各方代表汇报,也会实际巡视考察。但这些书面报告和巡视所看到的东西,都是“好听的好看的”,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没有人敢说真话。在“大跃进”期间,毛泽东对上报的报告不放心,因此要亲眼看一看,在北京周边省市巡察了一周,在天津郊区现场现物看了一个农场的水稻,农场负责人报告亩产八千到九千斤。调查的方法没有变,但因为身份、形势等因素变了,调查的结果也可能就不再正确了,这值得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思考。

3. 乐观的去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去分析问题,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

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在日记中写下了一段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里的“奋斗”在当时就是“斗争”的意思。在年轻的毛泽东看来,与天地奋斗,就是与大自然奋斗,日晒雨淋,长途跋涉,挑战客观困难;与人奋斗,就是与自己奋斗,与其他人奋斗,磨炼坚强的意志,锻炼非常之胆量。而这种斗争精神,也延续了其一生。

之所以斗争,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要建立理想主义的世界和社会,要改造世界,改造社会。也是在这段学习时期,毛泽东写道:“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对于中国社会,必须再造,而再造的方法上”由毁而成“,”吾人甚盼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这也是以后他一贯的思想:从大乱求大治。这种思想和他乐观的性格也是印证的,之后的岁月中,无论是在反围剿失利、长征、抗战、内战时,还是在建国后历次经济和局势困难时,他都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乐观,而且比别人都要乐观。

读书期间,毛泽东曾两次寄读于岳麓书院,讲堂正门牌匾上四个硕大的字“实事求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他也将这四个字重新解释,并嵌在了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实事”就是客观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求”就是研究,“实事求是”就是去调查研究客观事物,找到规律。

“实事求是”理解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做正确的调查难。而再一个原因是这个世界和社会是复杂的且变化的,不可能只有一套规律,而且即使找到了适应于当前社会和世界的规律,也不能保证该规律适应于将来。1959年初,当时正直“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各地上报过去一年农业大丰收,但从1月2月开始,全国发生了缺粮、缺油风潮,大城市蔬菜和肉供应很少。这个问题引起毛泽东警觉,也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一份广东的材料送到他手里,说某县粮食生产大跃进,但年底却出现粮食紧张的情况,结果查出是瞒产私分粮食七千万斤。因此证明,农村有大量粮食,粮食紧张是假象,是生产队和分队进行瞒产私分造成的。毛泽东看到报告,认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个错误的判断也加剧了“大跃进”的冒进。在左倾冒进导致的严重经济问题上,仍坚持认为阶级矛盾是当前第一大矛盾,实际上是没有“实事求是”的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对于个人,更值得警醒,因为人在取得胜利,特别是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后,很容易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因为从决策成本来看,选择习惯路线的成本最低。

抓问题主要矛盾方面我就不再多说,大家在中学课文时就学过《矛盾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理。

对于全书,我也只能只鳞片爪记录一些自己的感想,有时间的话还是建议读原书。并且推荐想读《毛选》的也先读一下传记,毕竟,了解历史背景,更能理解毛泽东当时为什么写那些文章。

毛泽东在每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或在重大决策时,都会撰写文章来阐述他的观点,进而影响全党全军全国。收入《毛选》的文章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只有少量几篇讲话是别人根据讲话记录整理并经过他修改定稿的。他说:“文章要别人写上很危险的。”而且一篇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并经过多人审阅修改后才发出。多写文章,写好文章,亲力亲为的这种习惯也值得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文章开宗明义、鞭辟入里,传播性很强,往往一开头就抛出主旨。比如前面提到《反对本本主义》的开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还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开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诸如此类。不但对自己的文章如此,对中央编辑书目里看到别人文章不好的地方,也会认真修改,把冗长、累赘、看了头痛的文字改得鲜明而有力,书中记录了在编辑《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书的例子,很有代表性:

例如有一篇材料,原来的题目是《天津东郊区庄子乡民生、民强农业生产合作社如何发动妇女参加田间生产》,共三十一个字,毛泽东改为《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只用了九个字,简单明了,又抓住了主题,一看就留下印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早在1922年安源罢工时,毛泽东建议李立三、刘少奇把罢工口号改成:

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牛马”这个词直到100年后的今天还在互联网上流行着。

本文的最后,记录一则轶事。1970年12月,毛泽东在书房会见了埃德加·斯诺,他说了如下这番话:

现在就不同了,崇拜得过分了,搞许多形式主义。比如什么‘四个伟大’,‘Great Teacher,Great Leader,Great Supreme Commander,Great Helmsman’(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其他的一概辞去。

这是现在互联网上有很多人把毛泽东称为“教员”的原因。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文采用「CC BY-SA 4.0」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如果还喜欢其他文章, 欢迎订阅“胡涂说”博客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欢迎关注😊
对我博客最大的鼓励来自于你的评论,欢迎选择 来回复, 也可以在 GitHub discussio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