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新穷人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书笔记
《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富人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古往今来,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文学作品,富人大多是以贪婪、吝啬、狡诈等负面形象出现,而穷人大多正直、善良,嫉恶如仇。也就是说,道德高尚者往往以穷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安贫乐道,视金钱如粪土。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是一件美德。这符合广大老百姓的期望,因为在漫长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大部分人都是穷人。
而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状况,工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业社会中“失地”穷人到了工业社会成为了流水线上的工人。新形势下便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书上写道:资本主义建立起来了一套工作伦理,即安于现状不再是美德,而是可耻的,这意味着懒惰、意味着不思进取。每个人都应该为了提升生活质量而奋斗,工作将带给人以幸福。勤奋工作的人是有福的,而懒惰的穷人则为社会所不耻。
富人的形象则从弱肉强食的恶人变成了勤奋工作的劳模、社会精英、慈善家。西方的伊隆马声称自己每天工作二十小时,东方的杰克马热情洋溢地号召996是福报。在工作伦理下,穷人的价值在于工作,其一生也大多在工作中度过。在工业化社会中,大部分男性的大多数可支配时间都处于工作状态,人们试图在工作中构筑自己的身份。工人们选择工具技能和职业规划,终其一生地工作为了构建平稳持续的社会身份。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在工作基础上构建终身身份,犹如浮沙上筑建高塔。除了少部分幸运儿获得成功,成为工业社会的精英阶层外,大部分人并没有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工人们的工作不是杰克马们所鼓吹的成就感的工作、自我实现的工作,工人们被迫996,变成工作的奴隶。使命感的工作成了精英阶层的特权,他们有着体面的生活、自由的选择。社会宣传这种优越性,并且将达不到标准的穷人归咎为其工作不努力、没有上进心。但实际上这个社会是为有钱人的利益设计的。穷人并非因为懒惰而变穷,穷人的贫困不但因经济衰退和停滞而加剧,也因经济增长而加剧。
随着科技进步,机器和软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蓝领和白领工人。生产力随着科技进步而飞速发展,但我们的社会似乎并没有如马克思所愿步入共产主义,而是在变成“消费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社会不再以“工人”“失业者”等来划分人,也不以“工作伦理”来定义人的社会价值;而是将人分为“消费者”“不消费者”,以消费能力来定义人的社会价值。这一次,穷人变成了“无用之人”。
工业时代的穷人是劳动力的来源,工作伦理促使穷人投入生产,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份子。而消费主义社会的穷人因为“不消费”,没有能力消费,失去了价值。多余的穷人变成了过剩人口,成为了“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将“过剩的人”送往远方,大航海时代欧洲的穷人被送到新大陆拓荒,但全球化的现代在哪里还能找到新大陆?只有在科幻小说中可能畅想一下,例如在刘慈欣的《赡养地球》小说中,穷人们被打包上宇宙飞船送到其他星球。
另外一个办法则是改造社会福利体系,将个人的收入与实际的能力脱钩,为个人的尊严给以基本权利和基本保障。但福利体系并没有掌握在穷人手里,既得利益阶层没有动力为穷人建造“乌托邦”;普通公民也大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为所动,只因为还没有变成“穷人”。
但我们都可能成为穷人,成为消费主义社会的“新穷人”。近年的全球疫情让很多人失去保障,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在取代越来越多的岗位,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不会变成消费主义社会的“无用之人”。经历了过去三十年高速发展的人会天然的认为经济增长是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并不是,经济增长往往是以自然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的。我们应该放弃这种持续增长的假设,思考经济增长背后的东西:当我们的社会无需更多的消费,经济增长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回归返璞归真的生活,消费主义所定义的价值又有什么意义?
也许这才是我们这些“新穷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