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第15期:Nat Friedman 和 Derek Sivers 的自我介绍
本文为周刊第15期,前期的周刊参见:周刊系列。
本期谈到的两位互联网人物,他们身份差异较大,一位是行业顶尖企业CEO及投资人,一位是四海为家的数字游民。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互联网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园。他们热爱互联网,信奉技术改变世界。他们在个人网站上的自我介绍也很有启发性,本周刊尝试挑选并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如果你有类似人物推荐,欢迎留言。
Nat Friedman
Nat Friedman 是科技创业者和投资人,目前被扎克伯格委任为 Meta 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的技术联合领导人,曾担任 GitHub CEO,是一位热衷于技术和开源的科技创业者。他于1977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就读于MIT,毕业后创立了两家公司,分别被 Novell 和微软收购。第二家公司 Xamarin 被微软收购后进入微软,而后在微软收购 GitHub 后又担任GitHub CEO,期间推出 GitHub Copilot, 2021年卸任后成立 NFDG 基金并投资 AI 初创公司。今年加入 Meta,担任其新成立的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技术领导人,与 Scale AI 创始人 Alexandr Wang 搭档。
Nat Friedman 在他的个人主页上,对自己的介绍列举了他所奉行的一些原则,简要翻译如下。
我相信的一些事情:
- 作为人类,我们有权利(甚至是道德义务)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重塑宇宙
- 作为真正的知识,科技使之成为可能
- 你应该致力于提升上限,而非下限
- 热情很重要
- 从事感兴趣的事情更容易
- 因此,做大事可能比做小事更容易
- 能量(Energy)是进步所需的必要输入条件
- 快速做事很重要
- 当你快速做事时,你与现实的接触更频繁,因此单位时间学到的也更多
- 快速行动迫使你聚焦于重要的事情上,没时间管废话
- 不要迷信“慢工出细活”
- 一周是一年的2%
- 时间是(衡量效率的)分母
- “有效市场假说”(EMH, 即相信市场永远是对的)是谎言
- 最多只是个耗损极大的启发式概念
- 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往往发生在“有效市场假说”失效的地方
- 在很多场景下,把世界建模成500人比建模成80亿人更准确
- “大多数人是其他人(的复制品)”
- 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自认为的少
- “可复制性危机”(无法重现相同的结果)并非偶然现象
- 我们相信的很多事情都是错误的
- 我们往往甚至没有问对问题
- 不要禁止“微观管理”
- 优秀的个人应该被充分授权,以发挥他们的才能
-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犯错,而是因为在各个维度上实现卓越
- 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 小团队更好
- 更快的决策,更少的会议,更多的乐趣
- 不要因为政治原因而分拆工作职责
- 不要招庸人
- 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对智商的依赖程度比看上去更高
- 很多科技公司都有2至10倍的冗员
- 从哪里获得你的多巴胺?
- 这个问题的答案能预测你的行为模式
- 从改进自己的想法中获得多巴胺,胜过从别人对你的认可中获得多巴胺
- 如果从“让事情发生”中获得多巴胺,也很好
- 你能做的比你想象的要多
- 我们都在被无形的传统观念所束缚
- 但实际上只有物理定律才是唯一的限制
Derek Sivers
Derek Sivers 在他的个人网站上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196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伯克利,三岁开始随着父母在美国各州和城市迁移,17岁去波士顿的伯克利音乐学院上学,毕业后到华纳音乐上班,两年后辞职,成为坂本龙一的吉他手在日本巡演,而后便开始作为独立音乐人并创业。29岁创立 CD Baby 独立音乐公司,10年后公司被收购。41岁离开美国移居新加坡,而后是新西兰、英国等地的全球旅居,并开始写作和演讲。到目前为止出版了四本书,分别是:How to Live, Your Music and People, Hell Yeah or No, Useful Not True.
Derek Sivers 曾在访谈中称他的偶像是 Seth Godin, 我翻看了下他的个人网站,发现也是一位奇人,后面有机会再深入研究。闲话少叙,还是回归正题,Derek Sivers 在他的个人介绍中描述了自己的一些原则和行为模式,挑选翻译如下。
I’m ambitiously focused on creating 我极度专注于创造
相比于其他东西,我更想要创造很多东西。我想写作、出书、做网站、创作音乐、创立公司、构建系统、开发软件应用、尤其是是实现新想法。
这影响了我生活中的大多数决策。我几乎对所有事情说“不”,以便于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创造。
我想要学习更多的东西,尤其是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阅读非虚构类数据集、不断在世界各地迁徙的原因。
我会与那些不断挑战自我、努力成长的人产生共鸣,而对那些只想放松、闲逛、看电视、参加派对的人则无感。
我为创造和学习而优化自己的生活,舍弃掉大多数普通人日常所做的事情(比如闲聊或娱乐消遣),以追求自己更大的目标。
My life philosophy 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哲学与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不谋而合,尤其是关于“让自己更加强大,以面对更艰难的未来”这一点。
我怀疑一切。我甚至不相信自己的话,因为这一页所讲的东西,反过来几乎也成立。因此,有时候我会有意为之:故意做与自己信仰相反的事情,只是为了换个视角。
I don’t work for money 我不为钱而工作
有人说我已经退休了,因为自从2008年(卖掉CD Baby)后开始我几乎没有赚过钱。
从某种意义上是这样子的:我不再需要比现在更多的钱,我不需要名声、认可或其他任何外在的东西。
这样说的话,我已经退休了,不再为钱而工作。
现在,我所有的追求都是内在和智识上的。我依然努力工作,只是为了自己的学习、创造和给予。
I love to work alone 12+ hours a day 我喜欢独自工作,每天超过12个小时
我喜欢那种没有打扰的从早上6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的日子,中间只是做少量运动。这是我最喜欢的日子,这种16个小时工作的日子越多,我越开心。
我使用“工作”这个词,是因为更容易被人理解,但实际上这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写作、学习、提升、创造。无论是创作音乐、网站、书籍或公司,都是在创造。
也许我会被认为是“工作狂”,但于我而言,这更像是“玩耍”而非“工作”。这完全是个人的追求,不是生意,更像是艺术。收获完全是内在的。
除了工作,我每天还会花三个小时写日记,反思、白日梦、计划,问自己问题,以及尝试不同的答案。
I’m American 我是典型的美国人
直到我在40岁离开后,我才意识到我是在文化范式上典型的美国人,更确切的说,西海岸的美国人。也就是说:
- 非常独立
- 为工作而生
- 游牧式的生活,家庭联系较弱
- 反传统
- 吃饭通常只需要几分钟
- 情感表达很直接
- 喜欢找新想法和新朋友
- 永远面带微笑,积极乐观向上
I’m an expat / world citizen 我是世界公民
对我而言,最难过的事情是:停止迁徙。
在我人生的前40年中,我每隔一到两年就会在美国换一个地方,伯克利、芝加哥、波士顿、纽约、伍德斯托克、波特兰、圣塔莫尼卡、旧金山。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就像关在罐子里的苍蝇,是时候打开盖子,去探索世界的其他地方了。我已经把前40年都留在了美国,所以希望用后面的40年来探索世界。
我最初的计划是未来的40年里在世界各地生活,在每一处地方待上6-12月。我希望在每处都融入当地,直到有“家”的感觉,然后再搬到另一个地方。但这个计划刚开始时,我跟一个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有了孩子,所以计划就改变了。
于是,我改成在每一个地方待几年,成为该地的合法居民或公民 – 新加坡、印度、比利时、新西兰、英国、葡萄牙。每个地方都以某种方式成了“家”,我希望慢慢扩展我的“家”的概念,直到它覆盖到所有大陆的各个角落。
我的孩子也像我当年一样,视之为平常。
无论我如何感觉“我喜欢这个地方!我希望永远待在这里!”,但我的行动证明,我还是喜欢每隔一两年搬一次家。我应该永远不要买房。
I prefer talking on the phone to hanging in person 我喜欢电话交流
我很健谈,并且喜欢一对一的交流。
但我的社交时间窗只有2到3个小时,然后我就精疲力竭,我需要一个人待着。
电话交流似乎更加专注。电话里不会被周围环境干扰,更能专注于对话的质量。
I’m a minimalist 我是极简主义者
我讨厌浪费。不喜欢拥有超出我需要的东西。
我只有一条裤子,公寓里只有两个碟子,我的工作电脑是一台用了七年的笔记本。
技术上也如是:我会删除网站上一切不必要的代码,从头编码,而不用任何框架或代码库。
写作上也如是:花12个小时写一篇文章,然后不断删减,直到剩下需要的几句话。
I’m tech-independent 我是技术独立者
我从1994年开始上网,见证了许多人们所极度依赖的公司的倒闭。
所以我不信任公司,避免云服务,所有代码都运行在我自己的服务器上。
我不会依赖那些不是完全开源或非盈利的技术,我不相信他们的长期利益跟我一致。
因此,我也不用手机上的应用,我不希望让生产力依赖任何应用。实际上,我很少用手机,手机只是用来打电话和导航,没有邮件,没有社交媒体。手机大部分时间处于飞行模式,睡前一小时完全关机,早上写作完才开机。
Friends and family 朋友和家庭
我不认同“血浓于水”的观念,我对每个人都平等对待,从某种意义上说,全世界的人都是远亲。我不认为对直系亲属有比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责任或义务。
我很容易交朋友,朋友也会根据生活的变化来来去去。
我对自己的孩子很有感情,但我并不希望他反过来依恋我。我希望他能够勇敢走向世界,建立新的联系,不必对我有任何责任。他不欠我什么,他的人生属于他自己。
我每周会花30多个小时用于陪伴他,没有电子设备,没有其他人参与,只有我和他,由他来决定我们做什么。
More about me 其他
- 我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直到完成,不管它需要几个小时、几个月、甚至几年。
- 我思考问题总是很长远、以未来为导向。还在青少年时,朋友们嘲笑我没有纹身或穿孔,但我从不会去做,因为我首先会想:“等我八十岁的时候还会想要吗?”如果不会,那为什么要做?我现在的生活为未来的自己而准备。我做事情是为了未来,而不是现在。
- 我对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都很警惕。无论是喝酒、手机上网、玩游戏,还是其他,只要人们容易对它产生不健康的依赖,我都会远离。
- 我会有意识的去做事。我不相信所谓“我天生就是这样,我改变不了”的生活态度,只有死鱼才随波逐流。我会改变自己来得到我想要的,而不是反过来。
- 我不会浪费一个小时。我珍视时间,我想象自己的每个小时价值1000美元,并且问自己做什么值1000美元。看电视?显然不是。《权力的游戏》有70个小时,看完它相当于花费7万美元。社交媒体?显然也不是。答案是聚焦学习与创造,以及更重要的 – 陪孩子。
“Whatever brilliant ideas you have or hear, the opposite may also be true.”
– Derek S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