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哪吒》

Why Write

《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多伦多大学有位心理学教授叫乔丹·彼得森,以前经常在YouTube上发布讲座视频,受到很多网友的好评,人称“龙虾教授”。为什么叫他“龙虾教授”呢?因为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一个著名的“龙虾理论”,而这个理论也是他的书《人生十二法则》的第一法则: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据研究发现,龙虾在每一次打架胜利后,血清素都会升高一些,而血清素浓度越高,打架就越容易胜利。彼得森将龙虾的这种特质延伸到人类身上,这就是马太效应,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乔丹·彼得森不但喜欢在书和演讲中以动物来比喻,更喜欢在神话中找隐喻,这种做法以前的弗洛伊德和荣格也做过,所以在他们的理论中分别有“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节”。比如俄狄浦斯就出自希腊神话,被索福克勒斯据此创作过悲剧。乔丹·彼得森说,神话不只是简单的故事,而是塑造人类知觉的“原型”。也就是说,神话是一种集体心理的隐喻。在古代,无论中外,父亲都是绝对的权威,可以理解“俄狄浦斯悲剧”是一出反抗父权的悲剧。在咱们的历史上,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神话,而且也有一则与俄狄浦斯王相近的神话,那就是哪吒。

哪吒,原本是佛教中的人物,后来在民间传说中演变,变成道教中的角色,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故事成型。哪吒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也被拍成过多种影视作品,之前最有名的一部是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哪吒闹海》,是很多80后人童年记忆的经典。我还隐约记得小时候看《哪吒闹海》时候的心情,看到哪吒自杀时那段意难平。《哪吒闹海》的情节基本上与小说中一致,哪吒被逼自杀,而逼迫他的就是自己的亲身父亲。哪吒在自杀前喊出那句台词:“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也就是说,既然父权关系可以对自己审判,那么切割了这层关系,就不必再受这层约束了。在长达两年多年的封建社会,父权或者说以父权为代表的大家长制度的族权,是绝对的权力。毛泽东曾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绳索。”哪吒这个神话,出现在一年多年前的中国,不得不说是极具革命性思想的。

而今年春节档期根据哪吒神话改编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了百亿元大关,成为首部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排行榜前十的中国电影。最新数据是超过了135亿,目前排名第八。我前几天把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补看了,然后在今天才去影院看了第二部。本来我对商业电影不太感兴趣,但这么个热点话题,加上被领导点名,于是赶在档期结束前赶紧补补课。本文不是要分析《哪吒》(如无特殊说明,下文中《哪吒》指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什么能破百亿,也不是要点评电影动画,而是想说说《哪吒》对原始神话故事的改编。

在《哪吒》中,哪吒和他父亲的对抗关系变成了亲子关系,李靖明知哪吒是魔,也没有痛下杀手,并且在哪吒陷入危险和困难时,给予支持和鼓励。有网友对改编不满,说“对父权的反抗变成了父慈子孝”,我觉得不然。我认为《哪吒》改编得很好,倒不是因为现在做父亲了,而是我觉得当前的社会主要问题已经不是父权引发的矛盾,虽然在某些家庭仍然存在。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说不好,但与其讨论“反抗父权”,不如谈“个人实现”。而《哪吒》改编后讲的也正是这个。

电影中,阐教仙人为了维护仙族的利益,不惜各种手段对妖族进行打压。但躺在功劳簿上的神仙们显然是承平已久,哪里是那些积极修炼的妖怪的对手。可是讽刺的是,出身豹妖的申公豹再怎么努力,即使能力已超过自己的师兄,也因为出身而不得位列十二金仙。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对这种体制化的反抗。网友讨论说这多像我们的社会,申公豹就是“小镇做题家”,再怎么努力,在这个阶层固化的年代也无能为力。我认为不尽然,当今社会相对前几十年发展放缓了些,但相对于几千年的人类文明社会来说,这仍是一个开放性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社会。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总体资源是有限的,整个社会是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但现代社会里,新技术带来新的生产力,这是一个无限游戏的社会。

《哪吒》票房登顶后,导演饺子的故事也被挖了出来,他大学毕业后,放弃医学专业,蜗居在家里,靠着母亲微薄的退休工资的接济,从事最热爱的动画创作,直到创作的动画短片获奖,才有机会创作动画长篇。而他也仅靠着《哪吒》两部电影就登顶了中国票房最高的导演。不得不说,饺子本人就是个《哪吒》式的励志故事,饺子是个理想主义者,只有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能赚大钱。

当然不是每个坚持努力的人都能够赚大钱,都能够获得俗世的成功。我们每个人在儿时都有过梦想,但我们在社会中一点一点地被现实磨平了棱角,褪去了激情,不再谈梦想。可是那些梦想的种子仍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哪吒和敖丙携手迈向远方时被感动的原因,我们是被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所感动。但当我们走出影院大门,回到现实的蝇营狗苟,就再次把梦想的大门锁住,直到下一次看励志电影时再度开启。面对现实的“实然”,梦想的“应然”被尘封,这是我们很多人痛苦的根源。我在博客《心猿意马》中曾介绍过解决“实然”和“应然”关系的哲学方法,那就是“直面永远得不到的想要的世界的现实,同时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哪吒》是呼应的。

影院里上座爆满,电影结束后,观众没有一人起身,看完片尾彩蛋和演职员表,直到屏幕关闭,灯光亮起,观众们才不舍站起身离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出了影厅,我留意到一处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影厅门口墙上灯光投射着一行小字,那是美国电影《熔炉》(不是韩国那部)的台词: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文采用「CC BY-SA 4.0」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如果还喜欢其他文章, 欢迎订阅“胡涂说”博客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欢迎关注😊
对我博客最大的鼓励来自于你的评论,欢迎选择 来回复, 也可以在 GitHub discussion 留言。